帶動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

發佈日期: 2013.12.23

3c852a445f578a34 (1)

圖說: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新書發表。陳小凌/攝影。

 

【民生@報訊】倫敦如何利用奧運場地規劃,帶動落後城區的再生?巴塞隆納如何在老城裡,發展出最創新的資訊科技園區?柏林如何利用許多空屋與年輕人的創意,翻轉成歐洲創意之都?東京車站周邊,六本木之丘這些結合交通樞紐的都更典範如何產生?首爾的東大門,做對了哪些事,可以帶動韓國服飾產業的蓬勃發展?

 

這些都是『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這本新書裡的十個國際大都會從困境中翻轉的案例,這本書以台灣的都會區為立足點,選取對台灣有所啟發的案例,述說了世界十個主要城市的20個都市再生的故事,這些案例背後均隱藏了世界的潮流以及進步的價值觀。

 

台灣都市更新的動力,尤其是北部地區,主要來自於房地產增值所形成的誘因,因此對大部分的市民而言,這個政策牽涉的議題,主要是房地產大幅增值,老舊建築變豪宅,都更過程曠日廢時,地主如何爭取最大權益,弱勢戶或承租戶權益受損等問題,但我們很少聽到都市層次、宏觀層次的討論,除了專業界人士之外,一般市民並不知道都市更新這一個政策工具,歷經了非常複雜的辯證與實踐,其政策目標與推動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林盛豐副教授指出:從1985年迄今,「都市再生」一詞出現,逐漸取代了關注範疇較狹隘的「都市更新」,都市再生與都市更新的基本差異在於,都市更新較著重於實質環境或建築物的更新與改善,而都市再生,則強調以符合永續發展的原則,提出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與實質環境的整體改善行動。

 

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下,主要城市的中心商業區被視為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市中心需要建設成為吸引企業以及相關高階服務業進駐的環境。因此政府的都市更新,已不僅是硬體的建設,而是城市總體發展策略的一環,有賴軟硬體的配套與整合,並且重視公私部門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指導舊城更新的基本理念從目標單一、策略內容狹隘的老舊都心區的都市更新逐漸轉變為目標多元,內容豐富,更具人文關懷的都市再生理論。這本書中的許多都市再生故事,就是這段時期的各種城市治理多元原創的實驗結果。

 

林盛豐指出:綜觀歐美日各國推動都市再生,都隱含了6個關鍵性課題,包括: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城市的願景、城市的智庫、新形態的民眾參與、創意行政與公私部門的合作關係以及創意經濟,這本書的故事以這六個關鍵性課題為大綱,整理出20個故事。

 

台北都會區,作為台灣地區的經濟引擎,必須轉型,這個城市的最核心的課題,是如何將一個以生產製造為目的的城市,轉型為以知識經濟、服務經濟、美學經濟以及體驗經濟為目的的城市,台北的城市規劃者與經營者應思考如何把這個城市帶到下一個新的境界,台北應以都市再生政策取代都市更新政策,我們必須面對所有國際主要城市共同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台灣的都市發展,必須由都市更新轉型為視野寬廣的都市再生,這本書其隱含的6個再生模式,可以為我們帶來深刻的啟示。

 

這本書由林盛豐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合作共同企畫編輯,其中的都市再生案例,充滿各種城市治理的寶貴經驗,有許多值得台灣五都借鏡之處,利用20個故事,生動的闡述了十個國際大都會贏的策略,也可一覽國際都市再生策略的最新趨勢。

 

本文轉載自:番薯藤 新聞

http://n.yam.com/msn/international/20131208/20131208968659.html